close

此慧為何屬何者?何來思擇法皆空,
詳察無沉無畏懼,彼菩薩即近菩提。

至於菩薩所得的涅槃是什麼(為何)? 屬於誰的行境(何屬)? 怎麼產生的(何來)? 深入分析後將發現這個涅槃智慧本體是空的,且如實的理解並不害怕此空性,這個菩薩就接近菩提了。(參照麥彭仁波切的解釋而寫)
此段法譯為「復次云何智所得? 照見一切法皆空,不著不驚照見時,自覺覺他諸菩薩。」,並沒有將「近菩提」明顯的表達,但透過「自覺覺他」也說明了此菩薩已具有佛陀的能力。

設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識蘊而行持,
思此蘊空而菩薩,持相非信無生理。

若菩薩不知自己帶著色、受、想、行、識的實執而思維「五蘊為無實」的話,實為尚未超越分別,仍有執著,並非真信諸法無生之理。(依麥彭仁波切的解釋而寫,此後不加五句)
此段法譯為「色受想行及識蘊,是蘊見行而不知,菩薩照見蘊皆空,行無相化不著句。」,前半在說不真的通達空性的菩薩,而後半說明菩薩不應「著句」,這反倒是在頌文中就正面陳述出真正通達空性之菩薩的行誼,與索譯本不同。

非色非受非想行,於識不行無住行,
彼不緣行智慧堅,具無生智勝寂定。

若菩薩於任何時、處,不執著五蘊體性的方式而行,表示具有真實堅固的無生智慧,並獲得「最勝寂靜等持」。
此段法譯為「無色受想行識等,不行是名無相行,若行不得最上智,無相寂靜三摩地。」,前半段說明菩薩不住相而行,後半從反面說,若住相而行,不可得無生智慧與「無相寂靜三摩地」。

菩薩于此自寂靜,彼是前佛所授記,
彼無我入起定想,因徹知法自性故。

能夠如此行持的菩薩之相續,也就是他的心,極為寂靜,事實上他已被佛所授記將證悟佛果。這樣的菩薩不會有「我在入定、出定的想法」,因為已經具備不二的智慧了。
此段法譯為「若菩薩行自寂靜,過去諸佛咸授記,身苦樂等皆不及,由知因果法本性。」,前半都與索譯一樣,但後半法譯強調菩薩無苦、樂受,因已了解因果諸法的空性了,這與索譯本有很大的差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教哲學 佛學 佛教
    全站熱搜

    伍冠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