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筆記主要參考麥彭仁波切著釋《攝功德寶經》的《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說》,文本由索達吉堪布所翻譯。另外,也輔以法賢所漢譯的《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作為偈頌部分的對照參考。

。。。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地藏菩薩
頂禮多羅菩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眾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此偈頌並未明確表示般若為「波羅蜜多」,但在法賢譯本中是「當行智度彼岸行」,故可知此處表明此頌是針對那些,對於大乘十分有信心,並具有慈悲心,為利益眾生而降伏煩惱並離開世間污染的菩薩而說,而所說的內容是「般若波羅蜜多」。

此贍部洲諸河流,具花果藥林得生,
悉源住無熱惱海,龍王龍主威神力。

如是佛之諸聲聞,說法講法依理詮,
獲無上樂得彼果,皆依如來威德力。
何故如來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學彼,
現前所學如實說,佛威力致非自力。

此段說明了聲聞之所以能講法、修法並證果的原因,完全出自於佛陀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賢譯本中對應於索譯本「
獲無上樂得彼果」一句的頌文是「樂最聖行求果報」,在索譯本以及麥彭仁波切的注釋中強調的是修行者的「果德」,而從文字上看來,法賢譯本似乎想強調「因德」。總而言之,有因才能有果,所以我想這兩譯本可以互相補足,互為因果。

最勝般若不可得,菩薩覺心皆不得,
聞此無癡不恐懼,彼菩薩行善逝智。

此處顯示了能接受般若教法的人,是對於諸法自性空,故畢竟不可得的菩薩。

色無受無想行無,識處纖塵亦非有,
不住萬法無住行,無取獲諸佛菩提。

總說五蘊皆空,也因此以無所得的方式獲證菩提。
於此麥彭仁波切以「空間切分」、「無常蘊聚」、「時間切分」的方式來說明諸法自性空的道理。以前者分析一切色法,不存在極微故空;中者分析受、想、行也只不過是許許多多因緣、條件而生所以毫無自體且無常的法所聚合而成的;後者由時間的前際與後際分析並不存在「無分剎那識」,所以識蘊也是空性的。
而雖說一切法是空性的,但仍有其假立的顯現,為世俗諦,而勝義真實為法界實相、菩提心的本體,非言語、思維所及之處,就如龍樹菩薩所說「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意無分別,則名真如相」。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觀無緣滅蘊得,
菩薩通曉如此法,不證涅槃彼住智。

此段於法賢譯本為「菩薩若求出家智,照見五蘊無實相,知此不求於寂靜,彼是菩薩之行智。」,與索達吉堪布所譯差了不少。首先,法賢完全沒有提到外道,而是直接說了出家求智的菩薩,接著索譯本提出了「無緣」,而法譯本沒有。故可推測此處法賢並未完全按照原文翻譯,而是採取了「意譯」。

此段根據麥彭仁波切的註釋是說,菩薩因通達「萬法無緣」而不證「寂滅一邊的涅槃」,並可安住於顯現與空性相等的智慧,這解釋合於法譯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教哲學 佛學 佛教
    全站熱搜

    伍冠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