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無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緣,此即行持勝般若。

因為通達一切法無自性,故也通達一切法的平等性,所以當這樣的菩薩在行任何事時,都不會對行者、所行之事與行為的受者有所緣執,如此正是在行諸佛之智慧,也就是最殊勝的波若波羅蜜多。

何法非有彼稱無,凡愚觀其為有無,
有無此二是無法,菩薩知此則定離。

此處我認為法譯本翻得較為清楚:「彼無所有不可得,愚癡著相謂有無,有無二法皆非實,出此了知乃菩薩。」
表明凡夫對於無自性的諸法,妄自增益為常與有
,或是減損為斷與無,而在真實當中,有與無都不可得,那是遠離一切思維、語言等戲論的,是修行者於定中沒有主客分別的直觀感受。若能真實了解這個道理的,才是真菩薩。

此知五蘊如幻術,不執幻蘊各相異,
離種種想寂滅行,此即行持勝般若。

了解了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跟幻覺一樣,進而遠離「自我實有」以及「諸法實有」的錯誤實執,遠離一切戲論而行,就是在行使無比的般若波羅蜜多。

具善知識具勝觀,聞諸佛母全無懼。
誰依惡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觸水毀。

菩薩因具有內、外兩種依恃,聽聞諸佛之母--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會恐懼。外依恃是「能使他人通達萬法無有自性」且「能以方便宣說將一切善法迴向無上智慧」的善知識,而內依恃是「對於無上智慧有所希求」且「具有作、作者、行為三輪體空的智慧」的勝觀。
反之,若菩薩依止了對於真實一無所知的人,自己就會如同尚未製作完成的陶罐接觸到水般成為「非法器」。
此段法譯為:「善友方便令知覺,使聞佛母不驚怖,惡友同行及化他,坏器盛水非堅牢。
」,並沒有提到「勝觀」。

何故此者名菩薩?能斷貪求盡諸貪,
無貪獲證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薩名。

為什麼了知空性的人會被稱為菩薩呢? 因為其依靠智慧能不貪求色等一切諸法,並能盡除對於萬事萬物的實有的執著,最終以毫無貪求與執著的方式證得諸佛的菩提。

何故彼名大菩薩?堪為有情眾之最,
斷眾生界諸重見,是故得名大菩薩。

又為什麼有些菩薩被稱為大菩薩呢? 因為其救度一切有情的「悲心」與通達一切法空的「智慧」廣大,一切有情都不可及,且能以此悲心與智慧的雙運,斷除一切地方有情對於真實的不正確見解,令眾生解脫。

大施大慧及大力,趨入諸佛勝大乘,

披大鎧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薩。

能以一切皆無貪著成就圓滿的布施波羅蜜,斷除執著自身利益的慳吝心;
能對於眾生無所損害、所作皆有益於眾生,圓滿持戒波羅蜜多,斷除對於眾生的害心;
能以時時保持正念與對於事物正確的認知,圓滿安忍波羅蜜多,斷除自身的所有的憤怒以及煩惱;
能持續的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誨,圓滿精進波羅蜜多,斷除任何的懶惰、懈怠與怯弱;
能將一切如幻顯現的平凡事物視為諸佛菩薩的清淨化現,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斷除任何時刻對於勝法的忘失以及不專注的習慣;
能將一切視為毫無實質而顯現,並從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中解脫出來,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斷除對於一切的實質。
這樣的人就像在戰場上披著無所不擋的鎧甲的戰士一般,可以勇猛的朝著諸佛從發心到證悟的一切道路與結果前進,所以名為大菩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教哲學 佛學 佛教
    全站熱搜

    伍冠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