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昔所未聞此中既未述 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樂為利他 唯為自心練修造斯論

為修善法我心淨信力 因作斯論萬一能增長

與我根機相等餘有情 由見斯論或能成義利

這段頌文中,寂天菩薩表達了自己著作此論的動機並非為了利益他人,而是為了增進自己在修行之道上的能力,所以不會擅自的陳述些佛陀未曾開示過的內容,且也不是很注重押韻等文字之美。我想寂天菩薩很可能是為了避免別人於此論有所質疑或非難才說自己並非出自利他的動機作論的,畢竟我們都知道菩薩之所以被稱為菩薩,之所以有別於聲聞乘的修行者,正是因為「慈悲的利他心」,所以這篇論,肯定也是出於利他的心情所寫的,這也可以從頌文的最後一句看出,寂天菩薩仍盼望著人們能夠閱讀並思考此論的內容,也因此能「成(就於修行之道上的)(意)義與利(益)」。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 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於此時不勤做饒益 後時此事何從得圓滿

此處寂天菩薩開始正式的宣說論義。此段主要強調"暇""滿"人身的得來不易,也因此該於此生就精進於修行的道理。

"暇滿"是"暇"與"滿"的組合,構成了修行的必要條件,暇指"閒暇",既然有閒暇就有"無暇"也就是沒有餘力修行,一共有八個無暇: 一、倒執邪見,二、生於畜生道,三、生於餓鬼道,四、生於地獄道,五、生於遠離佛法之地,六、生於佛陀沒有出世的時代,七、愚痴,八、生於長壽天。第一個倒執邪見是指堅定的持有"不信萬物有因有果"、"不信輪迴"等錯誤的見解,而二、三、四表示了三惡道不利於修行,五以及六稍稍有些差別,五的意思是在當時的世界上有佛法,但該地區佛法並不興盛或是根本沒有,六是指佛陀尚未出世或者是佛陀離世、佛法也已消失的時代,七指的是天生或是後天的智能問題,八的長壽天有各式各樣的定義,大抵上生於長壽天的有情都有四種特點,壽命很長、認為世界以及生命是永恆的或是自己已經解脫、不知道佛陀的存在、因禪定的能力而生。而關於究竟何處是長壽天,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欲界第四禪中的廣果天內的較靜謐之處就是長壽天,也有人說一切無色界天都是,也有人說只有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才是,我認為這於修行上而言並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自己於未來生於符合上述四種特點的地方。根據如法法師寫的《八無暇之長壽天考》的第六段"八無暇中長壽天對學人的啟示",只要我們不要盲目地修習禪定而忽視學習關於空性、慈悲之心等教法,並真正的發起上求覺悟下度眾生,慈悲與智慧相輔相成的"菩提心",就不用擔心會生於無法修行的長壽天。

而"滿"的意思是"圓滿",也就是適合修行的條件的俱足,分為自圓滿與他圓滿各五。自圓滿有: 一、投生人道,二、生於有佛法之地,三、身體與智力沒有缺陷,四、沒有犯"五無間罪",五、對於佛法有信心;他圓滿有: 一、佛陀有出世,二、佛陀有說法,三、世界上還有佛法與修行有成就的人,四、有意願修行且富有憐憫心,五、有適合的老師。自圓滿的第四點中的"五無間罪"指的是殺害父、殺害母、殺害阿羅漢、出佛身血與破和合僧等五種業,若在非意外,也非非常情況下,有殺意的殺害或是教唆別人殺害父母與阿羅漢、傷害佛陀,以及蓄意的導致修行團體(僧,梵語Sangha)的離散都是極端嚴重的惡業,會於死後投生地獄很長時間,另外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有提及不同的五無間罪,包括: 一、破壞佛塔、佛寺與燒毀佛經、佛像等毀壞與佛法僧有關的事物, 二、誹謗任何佛陀的教法,三、妨礙修行者修行或是殺害修行者,四、犯前述五無間罪,五、主張沒有因果,並教唆他人行惡。

事實上,要同時滿足有暇與圓滿一共十八種條件是很困難的,如約生活於西元二世紀的佛教論師,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就在《親友書》中提到: 「大海狂瀾皆盲龜遇浮木,極難幸得脫離畜生趣,獲得人身其難尤如此,應修正法得果毋空過」,意思是大海中有個漂浮的木頭以及一隻盲眼的海龜,若兩者要能相遇機率是很低的,能夠脫離畜生道的機會大概就等同於此,而要能夠投生為人則更為困難,所以既然生而為人就不該浪費時間,應該要努力的修行,並獲得些成果,而成果指的是"增上生"與"決定勝"兩種,前者意思是能夠於來生成為更有條件與能力的修行者,後者指的是究竟的成佛,任何的修行結果都不出此二。

arrow
arrow

    伍冠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